敦煌壁画始于哪个朝代?
01
十六个国家;北魏(386-534)
敦煌壁画始于十六国北魏,西魏进一步发展,北周逐渐成熟。巅峰时期是唐朝,题材丰富,形象生动,净土乔装,经典名画和故事画,都反映了大量的社会现实。由于历史原因,敦煌艺术在宋代衰落了。
敦煌壁画是指中国敦煌石窟内墙上的绘画,属于世界文化遗产。敦煌壁画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,其中敦煌莫高窟、西千佛洞、安溪玉林石窟历代壁画522幅。它们规模大、技艺精湛、内容丰富、题材广泛。描述了神的形象,神的活动,神与神的关系,神与人的关系,寄托美好的愿望和安抚灵魂。与世俗绘画不同,它具有源于生活、欣赏生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。源于艺术,综合艺术;源于世界,共享世界。
敦煌壁画始于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壁画(如275、254、257窟),人物感情外露强烈,动态明显夸张。以浓淡分明的线条勾勒,注重渐晕的表现手法,以赭石、散花装饰,均有明显的外国或新疆画风。西魏风格(249洞、285洞等。)吸收传统形式,在佛教壁画创作中融入更多的生活情节和意象。通常这一时期的壁画都是白色粉末,用雄浑自然的线描和鲜艳的色彩绘制而成。总的来说,似乎传统绘画风格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北周风格(290窟、428窟、299窟等。)通常都是本土和佛教故事的大型连环画,都是以白墙为基础,线条流畅勾勒,造型简洁生动,色彩清淡优美。虽然有些皮囊在三维上略有脏污,但仍有西画的遗风,但总的来说,从形象到艺术风格都是汉族传统绘画。与前代石窟相比,北周时期的雕塑风格和洞穴布局有两个变化:一是西魏时期“秀骨清造像”的风格被圆脸壮身的风格所取代;两千佛的像面积增加,原本放在重要位置(墙中间)的佛画,如佛传、原始故事,被移到了次要位置的洞顶。它的变化反映了北朝后期佛教艺术传播方向的变化,反映了中原佛教的逐渐成熟及其向周边地区的传播。
唐代风格和题材丰富,大致可以概括为:乔装净土、转型后的故事画、佛菩萨形象等。《净土》的变相构图利用建筑的视角营造出深邃空间的印象,复杂丰富的画面依然非常紧凑完整,是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突破,被后人模仿、复制、流传已久。经典的故事画以零号洞和335号洞的图像为代表。内容丰富多变,场景和情节处理真实有趣。绘画和雕塑中的佛菩萨造像是唐代佛教艺术中的一项重要创造。这些形象所表达的动作和表情比上一代更加多样化,坐、站、走、飞的姿势也更加生动。特别是唐代菩萨形象,是古代艺术中理想与现实成功结合的重要例证,唐代供养人的壁画细致描绘了上层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。130窟唐代乐廷桂和他的妻子王的画像是极好的杰作,著名的是《张议潮夫妇的出行图》。
到了宋代,由于历史原因,敦煌艺术从
发表评论